心理老师左叔非常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你提到的“人工智能心理机器人能不能战胜心理咨询师,成为我国普惠的智能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我根据人类心理行为的特点及我对此问题的理解来回答你的提问。
第一,人之智能心理机器人能不能战胜心理咨询师?
我的回答不能!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有你说的这种情况。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的很快、很好,也在现实中战胜了围棋高手,和在其他领域应用,但那只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个方面。
而心理咨询这项活动则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综合反应,一个所谓的智能心理机器人怎么能战胜心理咨询师呢?
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根据我对人类心理、情绪情感、意志、需要、人格、行为的理解,人工智能的心理机器人不可能胜任心理咨询这项工作。
第二,心理咨询是一项包含人类情感情绪、共情能力、认知猜测能力等在内的复杂的、需要情绪理解的助人活动,不要说人工智能心理机器人,就是人类个体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首先,作为心理咨询师你要有共情能力,理解来访者;其次,作为心理咨询师,你要有情绪情感感受能力和适时回应能力;再次,作为心理咨询你要有自我觉察能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时时、随时根据来访者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需要变化等调整自己;第四,作为心理咨询师你要能根据来访者的个人特征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咨询风格,适应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第五,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随时要根据来访者的面部表现、身体姿态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变化,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咨询方法。
这些人工智能心理机器人能够做到吗?
但愿,你的设想在很久以后能够出现,但是,我估计,那时人类自己就无法控制机器人了。而且,即便出现这样的人工智能心理机器人,估计来访者也不会选择,首先,它的情绪反应就无法满足来访者的心理需要。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感悟,交流各自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可以肯定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人工智能心理机器人”是在模仿人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无论多么智能都是在预定设置的程序基础上,对于程序之外的内容,不可能做出新的推理、判断,这便是心理咨询时的死结,别说是心理机器人了,就是死背理论缺乏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都难以完成咨询的。
心理咨询所面对的一定是心理出问题的人,而心理出问题的人形式、种类多而复杂,即便是同一种类的,其形式内容都无法预测评估。例如:认知出问题的人,他们的认知可以是唯一正确认知之外的所有错误认知,这么庞大且无边际的数据程序根本就无从设置,就连基础的设计思想都难以形成,更何况是具体的针对了,没有针对性的咨询毫无任何意义。
再有就是心理咨询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行业,所以对从业者要求十分苛刻。这也是为什么懂心理理论知识的人很多,但运用起来效果甚微;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很多,但治愈效果却不尽人意;患心理疾病的人很多,但却没有批量性解决技术与方案等,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个性上。也就是说1万个心理疾病的患者身上很可能就是1万种个性内容,再加上人格分裂的多样性等,一下子就会脱变成几万种。抛开心理机器人的编程难度不说,就连编程的主导思想由什么人,或怎样的团队去产生?几乎都不可想象。
还有就是心理一旦出现问题,猜忌、多疑、敌对、挑剔等负面情绪就相继而来,这些不确定的情绪又如何稳定在一部机器人面前呢?心理疾病患者与机器人之间的信任感就更不可能建立起来了。所以从咨询的基本前提上,就否认了这一不切合实际的天真幻想,这一说法的本身就是违背心理科学基础理论的。
首先,易拉罐先表明自己的观点。
易拉罐认为:只要是人类凭经验、可以量化的工作,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这个“智脑”去做,所以心理机器人替代心理咨询师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此,我想很多人和我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下面易拉罐先谈谈自己的浅见,然后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高论!
先从第一个被人类承认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说起。
索菲亚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机器人,也是第一个获得了公民资格的人工智能,她(它)的种种神奇之处我不在此篇幅中赘言,大家感兴趣可以百度很多关于她的故事。
当“索菲亚”说出“我会毁灭人类”时,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威胁,虽然很意外,但很多人认为是汉森事先植入的程序,和人们开了一个玩笑,而汉森本人承认是程序出了问题。
然而,没有人知道这是否是“苏菲亚”的真实的意图,因为汉森的回答看起来有些勉为其难,易拉罐则认为当时汉森也是被吓了一跳,但为了不让人们对机器人引起敌意,不影响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他也只能如是说。
而真正令人恐惧的是,假如这就是索菲亚“自己”真实的想法呢!
而当“阿尔法狗”打败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的时候,没有人再怀疑智能机器人的威力,即便所有人几乎都承认,机器人所有的程序都是人类事先输入,它们只是一种输出工具,但是身为“主人”的人类,却还是败在了自己的工具手里。
上图是电影中的机器人,充满暴虐和杀戮。
然而,对于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恐惧绝不仅仅体现在影片里,物理学家霍金在去世前对人类发出警告,他忧心忡忡地指出,未来人类之所以没有毁灭在机器人之手,那是因为人类可能进入了太空殖民。
这样的桥段似乎比影片更玄幻,但却可能会由人类自己一手促成。
我们很难想象人类远离地球家园,却被机器人霸占的可怕场景,而这种可怕的预见,绝不仅仅是霍金一个人的担忧。
也许人类和机器人会和睦相处,前提是可以像电影中设想的那样,为机器人设定必须服从于人类的必杀程序,这样就可以避免它们的反叛,但电影同时给出了另外一种可能:
当机器人开始学会“撒谎”并掩盖自己真实想法的时,我们将失去对它们的控制。
尤其将来人类进入到超级网络社会的时候,所有的军事、经济、社会运作几乎会全部围绕人工智能展开,而那时机器人一旦联合反叛,人类将毫无胜算。
说了半天,离题似乎有些远,回到题目,重点谈谈人工智是否能“战胜”人类心理咨询师话题。
人工智能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在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
现如今,在诊疗、药物研发、影像识别、健康管理以及医疗方面,机器人已经开始展露头角,并大有取代传统医学架构的趋势,他们可以比人类更快速、更准确、不受生理和心理影响,而同时又拥有目前人类所掌握的一切医学技能,想一想这将是多么强大。
而届时如果把“索菲亚”“阿尔法狗”们培养成具有心理咨询技能的机器人,也会是很简单的事。
可能有人会认为,心理咨询师是直接与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对话,有时候人类尚且不会做的很好,何况一台机器。
首先,刚才铺垫了半天,我们要明确一点,智能机器人绝非简单的机器,如果还有疑问,有必要抽时间在网上搜搜关于“索菲亚”们的报道,而且要知道的是,“索菲亚”们只是人类研究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成果,或者大家也可以把她当成一种试验品,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探索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空间和潜力有待挖掘。
再回到话题。
当人类把所有掌握的关于心理学、生理学、行为艺术、道德伦理、医学理论、以及丰富的语言逻辑等等全部输入到“索菲亚”们的头脑里,那么她们完全可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一样,去观察、分析病况,并用更加让人可以接受的语言对病人进行疏导,治疗,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只要输入到它们头脑中的信息足够多,编辑的程序足够完备,那么它们取代并超过人类心理咨询师就会变成现实。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这取决于他们学习的能力无比强大,还可以不断无限更新。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
您好,我是读心解万事,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这个答案,可以直接说,估计世界上根本不可能解决人的心理问题。
人的心理问题,每个人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一样,不同的人相互情况更是不可预测。人的心理,与原始本能、基因、成长环境、经历、外部刺激都有关系,每个人所遇到的情况也不同,人与人的心理根本不可能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思维根本不等同,心理图式不同,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机器怎么可能去评估不同人的情况?
人工智能,毕竟是机器,是人为设定的程序,就目前人类心理方面的各种变化,人类也没怎么搞明白,怎么往机器里面设定?这都是现实问题,因为人类的思维根本不可能统一起来,每个人的思想变化,从小到大的经历、所处环境、以及基因,都一定不一样,所产生的人类思想也就是,人人不一样。如果能有这样的机器人,那人类也就没什么用了……但我始终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做心理咨询,可能性几乎没有。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或认知出现问题并想要解决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求助者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咨询师通过观察、问询、共情等手段,帮助求助者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我觉得机器的能力还是很强,它有强大的知识和数据做后台,来帮你分析问题,给到你想要的答案!
但也有很的缺点,是不能同人比的,那就是实际情况不一样,而人可以随时根据时局变化快速做出改变!
人与机器最大的不同是有感情,可以给你微笑,给你一个拥抱,做你最好的听众,来缓解情绪!给你认可,肯定!机器人在这方面差很多!我觉得还是人厉害,我有时只要跟一个非常仰慕的人在一起特别有安全感,烦恼都消失啦!
就像当年的深蓝和现在的阿尔法狗 目前可能不能 未来谁能知道 但我个人持保守态度 毕竟心理是一种内在的情绪情感思维认知的混沌状态 心理咨询很重要的一点是共情 人工智能应该做不到 如果能 我想说那时应该不叫人工智能机器人了 那应该是一种新的生命体了
我认为不能完全取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的时候通过人与人之间眼睛的交流,光这一点是机器人无法解读的,人的感情和内心是瞬息万变的,其次,即使机器人能按照套路解读语言部分,可是在非言语部分呢?来访者的肢体语言,她和咨询师建立关系的模式也可以用机器人精确捕抓吗?我认为机器人可以有部分作用,但是无法完全取代人在心里咨询中的作用
我认为不能,人工智能是可以代替很多人的工作,提高效率。但是心理工作人工智能是无法替代的,心理工作最核心的部分是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波动,还有共情也是机器无法做到的,拿心理咨询来讲,面对面的效果明显强于视频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是机器可以替代的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最好的老师,即我们的生命本质,又称赤子之心,他一至都在,必须要像自己内心臣服!不被外界影响!这个是根本!此心与宇宙不二!所以不要再外寻,找依靠!会翻车的!信任自己才能成功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替代。
目前IBM人工智能的沃森医生,已经可以阅读所有的医疗文献,根据病人的检测数据给出推荐治疗方案。人工智能的ROSE律师,可以阅读所有的法院判例,给出合理的辩护意见。同理通过人工智能阅读所有的心理学相关案例文献也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的。与上面两个领域相比,心理咨询还是偏小,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和案例还是偏小,投入去做的价值不大。
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不是人工智能目前所需要去做的。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是从大数据中发现新的规律,也就是说新的知识。比如说医学领域还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可以阅读所有的医疗文献及治疗方案。法律判例方面也是相同的道理,所以需要人工智能去参与。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从大数据中发现规律,他能够发现我们以前发现不了的规律,可以创造新的知识。
人的学习认知过程和深度学习本质上没任何区别。制约深度学习的本质是目前现在计算机还是不够强大。如人有100亿个脑细胞,每个细胞差不多有100万亿个原子。在这个方面我们目前计算机还差得远。但估计10年以内芯片可以做到有100万亿个晶体管。再过20年的话,一台达到人的能力的机器,估计价格上是可接受了。
很痛苦,留给人的时间确实不多了,再过20年或30年。人工智能会全面超越人类的。